本文目录
余世存是什么人
余世存
余世存(1969年-),出生于湖北随州,毕业于北京大学,诗人、思想家、自由作家。他曾任《战略与管理》执行主编,《科学时报》助理总编辑。多次入选年度华人百名公共知识分子,被称为“当代中国最富有思想冲击力、最具有历史使命感和知识分子气质的思想者之一”。
中文名
余世存
出生地
湖北随州
出生日期
1969年2月
国籍
中国
职业
诗人、思想家、作家
性别
男
民族
汉族
毕业院校
北京大学
代表作品
《重建生活》《非常道》
收起
作品集
我看见了野菊花
中国男
人物信息
余世存
姓名:余世存
性别:男
生日:1969年2月
籍贯:湖北随州
毕业学院:199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
出版著作
余世存著《黄昏的缤纷》,上海三联书店,1999年12月
余世存著《重建生活》,安徽文艺出版社,2000年4月
余世存著《我看见了野菊花》,新世界出版社,2001年9月
余世存编《非常道》,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,2005年5月
余世存编《非常道》(第二版),新世界出版社,2007年4月
余世存编《非常道》(第三版),辽宁教育出版社,2010年6月
余世存著《中国男》,九州出版社,2010年3月
余世存著《老子传》,海南出版社,2010年9月
余世存编《非常道Ⅱ》,中信出版社,2011年7月
余世存著《大民小国》,江苏文艺出版社,2012年10月
余世存著《一篇读罢头飞雪》,海豚出版社, 2013年1月
余世存著《家世》,北京时代华文书局,2014年1月
其他:
余世存等注译《类人孩》,珠海出版社,2007年
余世存(笔名钱波)等著《原来如此:1840-1949中国底本》,文汇出版社,2009年
社会活动
自有未注册组织北京当代汉语研究所,自2001年起主持“当代汉语贡献奖”。以表彰对当代汉语做出贡献的机构和个人。
余世存曾追随李慎之先生左右,为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“‘类人孩’般的认知品性生发锥心之痛”,出版的《类人孩——动物庄园另类解读》,从文明史的角度,说明:“‘类人孩’状态才是我们需要告别的一种生活”,否则,“他和他组成的社会就只能在文明的边缘徘徊”。
2005年,余世存的一本《非常道:1840-1999年的中国话语》,以新的体裁和客观的史料展现,使汉语世界的近现代史写作有了可信的材料。这些截取自晚清、民国而至解放后的历史片段,记录了大量历史人物的奇闻逸事——这些话语中讲述了以曾国藩、左宗棠、李鸿章为代表的同治重臣,以孙中山、袁世凯为代表的辛亥豪雄,以胡适、陈独秀为代表的新文化先锋,以钱钟书为代表的传统文人,以李敖、王小波为代表的文坛斗士等演绎的现代史的悲喜剧。
2007年出版的《常言道——近代以来最重要的话语录》,将近代资源学术化运用得更加具体,借重新定位与申说,讲述了一百年前的大学学人,诗人乃至军阀刺客留下的宝贵遗产。
余世存的:非常道 写的怎么样
《非常道》开启了一种当代的话语表述体系,至少也是先行者。后来,《新民周刊》、《三联生活周刊》等大量杂志都纷纷在前几页上置语录体的“voice”(声音)栏目,饭否等第一批具有微博色彩的网站开始上线,一直到2009年,微博在国内成为一种现象,用碎片和细节来记录描画时代的征候。
在新版序言里,余世存引用了马克思的一句话:“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。”他说,这本书也是希望能够颠覆固有的当代历史形态。这些年他接触了不少70、80、90后的朋友,发现他们心中还是有很多“成见”。他觉得,要先把这些成见打碎、去除掉,才能呈现出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,而不是站在知识的碎片上去切割别人。因此他建议年轻人说,最初踏入社会,应该有十年左右的“游学时间”,不带成见,不作结论,而是去接近世界的本真,否则会一直是一个住在“山寨”的人。
然而“打碎”后,如何能“立”?余世存说,这也是他一直以来所思考和困惑的问题。他所焦虑的,是中国知识分子在公共写作领域内的缺失。“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时候,我们都很自负,觉得我们这一辈能拿诺贝尔奖,能为社会提供思想资源,但到现在,有谁在公共写作这方面冒出来了吗?很难,很少。”
余世存提到,他曾经想做一套像日本女作家盐野七生《罗马人的故事》那样的历史丛书,为此也找了不少历史学者,但学者们却无法自如运用这样一套语言。这让余世存意识到中国知识分子和公众之间的距离。“知识分子提供的应该是公众知识产品,包括思想资源和史观,但现在绝大多数知识分子还像以前那样,用书斋里的内部话语体系,没能走到大众那儿去。”但对比美国、欧洲,同代人已经涌现出了很多思想力量,如一战史、二战史,每过五年十年,都会有人重新进行写作,更新知识。这对社会影响也很大。余世存说,他接触过美国《 *** 》的记者,知识储备相当丰富,甚至超过了一些专业的学者。
非常道2的内容简介
《非常道2:20世纪中国视野中的世界话语》是著名学者余世存的最新著作。作者历时五年读了上千本传记,抄卡片几千张,整理出20世纪重要的历史人物的一些“边角料”,用这些“边角料”或者说是历史碎片的方式记载历史,内容全是来自公开出版物。很好看,很八卦,很丰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