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千越甲可吞吴全诗
全诗内容如下:
有志者、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。
苦心人、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
其实这并不是一首诗,而是一副对联,是蒲松龄为了勉励自己所作。
【译文】
有志气的人做事终究会成功的,就像项羽破釜沉舟那样,秦朝的雄关最终是属于楚国的。
上天是不会辜负有志气的人,就像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那样,最后率领三千越甲就可以灭亡吴国。
一、不难看出这幅对联中是包含典故的,我们来看看包含了哪些典故
【破釜沉舟】这个典故出自秦末的巨鹿之战。当时秦国将领围攻巨鹿,项羽率楚军前去营救,但是他们之间兵力相差太大,于是项羽带领兵士渡过漳水后,命士兵把做饭的锅打破,把渡河的船凿烂沉入水底,在无路可退的情况下,楚军以一当十,最终大破秦军,取得了巨鹿之战的胜利。这就是破釜沉舟的故事。
【卧薪尝胆】这个典故是关于春秋时期的。那时吴王夫差凭着自己国力强大,领兵攻打越国,越国兵败,越王勾践于是被抓到吴国。吴王为了羞辱越王,就让他去当马夫,这对一个一国之君来说,实在是一种侮辱,越王心里很不服气,下定决心必须要回到自己的国家。于是他装作很顺从的样子,吴王看他这样尽心伺候自己,觉得他对自己十分忠心,最后就允许他回到越国。
回到越国后,为了洗刷耻辱,越王每一天睡在坚硬的木柴上,还在门上吊一颗苦胆,吃饭和睡觉前都要品尝一下,为的就是要让自己记住教训。后来经过十年的努力,越国也变得兵强马壮,最后一举攻下吴国,成为了春秋末期的一大强国。
由此可以看出,蒲松龄用这两个典故,其实就是想勉励自己,得下定决心、发愤图强地去学习。
二、蒲松龄是在什么样的情形下需要用这样一副对联来勉励自己呢?
其实,这是蒲松龄在科举屡次不中、极度落魄的时候写的。对于蒲松龄其实我们应该都不陌生的,他写的《聊斋志异》就很受欢迎,他也因此得了聊斋先生这个名。
蒲松龄是个很有才华的人,可不知道为什么,科考次次落榜,但即使这样他也没有灰心,还是在勉励自己学习,可能就是因为这样才能写出《聊斋志异》这么优秀的作品吧。
其实,蒲松龄的这幅对联也是在告诉我们,学习不可浮躁,只要能够坚定意志,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。他写这幅对联就像是现在我们发朋友圈给自己打气是一样的,只不过方式不同而已。
对联“百二秦关终属楚,三千越甲可呑吴”
出自抗清名将金声(字正希)所作的对面,全文为:
有志者、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;
苦心人、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
译文:
有志向的人,做事都会成功,就像项羽破釜沉舟,最终使百二秦关的领地归楚所有;苦励心志的人,上天不会辜负他,就像勾践卧薪尝胆,仅用三千兵马,就灭亡了吴国。
扩展资料:
这幅对联里含有“卧薪尝胆”的历史典故。
春秋时期,吴国和越国发生了战争。越国被吴国打败,越国勾践被夫差俘虏。后来,吴王夫差释放了勾践,让他回到了越国国都会稽。勾践在坐卧的地方吊了个苦胆,夜里躺在柴草上,面对苦胆。每天吃饭时都尝尝苦胆。
勾践总扪心自责:"你忘了会稽大败之辱吗?"就这样勾践与命运同甘共苦,经过十年发展生产,积聚力量,又经过十年练兵,终于在公元前473年打败夫差,灭掉了吴国。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-百二秦关终属楚
"三千越甲可吞吴
01
勾践
“苦心人,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”描写的是勾践。勾践卧薪尝胆,仅用三千兵马,就灭亡了吴国。这个是蒲松龄在自己后期的科举考试屡次不中、落魄至极之际,写下的励志自勉联。
“苦心人,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”描写的是勾践。原文是有志者、事竟成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属楚;苦心人、天不负,卧薪尝胆,三千越甲可吞吴。意思是有志向的人,做事都会成功。就像项羽破釜沉舟,最后的百二秦关都归属于楚国。苦心人,天也不会辜负他。就像勾践卧薪尝胆,仅以三千越甲,吞并了吴国。勾践(?-前464年),本名鸠浅(越国与中原各国语言不同,音译为勾践)又名菼执,夏禹后裔,越王允常之子,春秋末年越国国君。因其“卧薪尝胆”的典故,勾践如今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惧怕失败与屈辱,敢于拼搏的楷模形象。前496年,越王勾践即位,同年,在檇李大败吴师。越王勾践三年(前494年),被吴军败于夫椒,被迫向吴求和。三年后被释放回越国,返国后重用范蠡、文种,卧薪尝胆使越国国力渐渐恢复起来。越王勾践十五年(前482年),吴王夫差兴兵参加黄池之会,以彰显武力率精锐而出。越王勾践抓住机会率兵而起,大败吴师。夫差仓卒与晋国定盟而返,与勾践连战惨败,不得已与越议和。越王勾践十九年(前478年),勾践再度率军攻打吴国,在笠泽之战三战三捷大败吴军主力。越王勾践二十四年(前473年),破吴都,迫使夫差自尽,灭吴称霸,以兵渡淮,会齐、宋、晋、鲁等诸侯于徐州(今山东滕州南),迁都琅琊,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位霸主。三千越甲可吞吴三千越甲可吞吴,全诗是怎么写的
“三千越甲可吞吴”——出自蒲松龄撰自勉联
上联: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
下联: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
上联含义:有志的人,事情终竟能做成,像项羽一样,破釜沉舟,百二秦关终于属楚国。
下联含义:苦心的人,上天不违背他的意愿,像勾践一样,卧薪尝胆,以三千披甲的越兵消灭吴国。
扩展资料:
破釜沉舟,表示下定必死决心,有进无退干到底。
《史记·项羽本纪》:“项羽乃悉(全部)引兵渡河(黄河),皆沉船,破釜(锅)甑(zèng,蒸米饭等用的炊具),烧庐舍(房屋),持三日粮,以示士卒必死,无一还心。”后遂以“破釜沉舟”表示下定必死决心,有进无退干到底。
百二秦关,“百二”为“以二敌百”或“百的一倍”的意思,形容秦关山之险。
《史记·高祖本纪》:“秦,形胜(指地理位置优越,地势险要)之国,带河山之险,县隔(相距。县,xuán,同“悬”)千里(指地盘大),持戟百万,秦得百二焉。”裴骃集解引苏林说:“得百中之二。秦地险固,二万人足当诸侯百万人也。”司马贞索隐引虞喜说:“言诸侯持戟百万,秦地险固,一倍于天下,故云得百二焉,言倍之也,盖(大概,大约)言秦兵当二百万也。”
卧薪尝胆,春秋时,越王勾践战败为吴国俘虏,被放还后,为报吴仇,以柴薪为床,苦身焦虑,置苦胆于座,吃饭时即尝之,使自己不忘败辱之耻。
见《史记·越王勾践世家》、后汉赵晔《吴越春秋·勾践归国外传》。)后用为刻苦自励,发愤图强,不敢安逸之典。
参考资料:蒲松龄(清代文学家)_百度百科